上一章,我们讲到关于海绵城市概念理念与建设目标一、二、三部分,一海绵城市基本概念,二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建设理念,三是控制目标。本文内容讲述的是关于智慧海绵城市总体设想的六个部分。分别是:一、智慧海绵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关系、二、智慧海绵城市建设的目的、三、智慧海绵是建设范围、四、智慧海绵城市建设思路、五、智慧海绵城市建设原则、六、智慧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首先讲讲一、智慧海绵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海绵城市建设可以与国家正在开展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相结合,实现海绵城市的智慧化,重点放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的领域,以及灾害应对领域。智慧化的海绵城市建设,能够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计算手段,实现智慧排水和雨水收集,对管网堵塞采用在线监测并实时反应,对城市地表水污染总体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通过暴雨预警与水系统智慧反应,及时了解分路段积水情况,实现对地表径流量的实时监测,并快速做出反应,通过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智慧水污染控制与治理,实现雨水及再生水的循环利用等等。
二、智慧海绵城市建设目的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建设海绵城市,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雨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
通过智慧海绵城市建设达到如下三个目的:
一是改进海绵城市建设与运维监管方式,通过城市雨水资源体系状态与数据采集机制,包括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模型化分析、雨水径流数据的动态化采集、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的数字化感知,实现城市雨水资源体系的建模、统计、收集和利用过程的数字化动态监测,实现地表水污染源和指标的实时监测。
二是通过一体化的业务监管云平台,对海绵城市的建设,管理和运维的业务监管提供技术支撑,在全面数据感知的基础上,为宏观层面的指挥协调、服务监管、异常预警和辅助决策提供过程数字化、管理可视化、决策数据化的能力,并提供城市雨水资源数据共享能力,统筹和促进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
三是改进海绵城市雨水资源建设、管理与运维的市民体验交互的服务方式,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及时可靠的城市雨水资源体验交互的信息服务体系,提高雨水资源协调的体验交互的信息服务能力,引导广大市民认知和参与海绵城市的建设,管理和运维过程中来。
三、智慧海绵城市建设范围
本信息化应用的建设范围主要包括雨水资源体系的状态与数据的动态采集平台(包括建设项目一体化管理系统、运维数据集成化感知系统、雨水资源污染源和污染指标实时化监测系统),海绵城市业务综合管理平台(包括基于地埋信息系统(GIS)的海绵城市一体化展示系统,海绵城市工程数字档案系统、海绵城市建设一体化管理系统),市民信息交互服务平台。通过三个平台以及下属系统的减少,以实现数据采集、业务监管、异常预警、指挥协调辅助决策和公众服务的目的。
智慧海绵城市建设以建设单位、设计单位、项目业主、行业主管单位、城市市民为主要服务对象,建设城市雨水资源智能化系统。以完善构建城市雨水资源化体系建设与运维监测为重点,加快推进雨水资源行业的运行状态日常监测、服务监管、统计分析与异常预警,实现城市雨水资源管控的协同调度,并提供及时可靠面向公众的信息交互服务。
四、智慧海绵城市建设思路
采用“政府主导、互点协同、共建共享”的建设模式,遵循“强化数据建设,突出应用效能,提升服务质量,建立长效机制”的建设思路,确保工程满足近期需求,兼顾未来发展。
一、强化数据建设。以建设项目一体化管理、运维数据集成化感知、雨水资源污染源和污染指标实时监测为核心,强化行业管理部门与运营企业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基本建成包含雨水资源相关企业和管理部门两个层级的城市雨水资源数据源体系,并确保各类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及时性。
二、突出应用效能。智慧海绵城市建设着眼于为城市雨水资源行业管理部门实时感知与监测雨水资源各个环节的数据状态、增强服务质量与安全监管能力、提升综合决策水平等,为城市雨水资源相关企业提高运行效率,优化企业管理等发挥应有实效。
三、提升服务质量。智慧海绵城市建设致力于为市民提供及时准确、便于获取的交互信息,并改进与位置信息相结合的动态信息服务,让市民切实感受到信息服务的便利。
四、建立长效机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同步建立信息采集、交换和质量保障机制以及运行维护保障机制,以确保城市雨水资源信息化建设良性发展。
五、智慧海绵城市建设原则
一、用户导向。智慧海绵城市建设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便民、利民的服务理念,优化城市雨水资源的运行调度与规范化管理,建设丰富实用、经济便捷的一体化体验交互的信息服务体系,使体验交互的信息服务惠及最广大的市民。
二、资源集约。应充分利用各地现有的动态监测设备、数据资源中心、基础通信网络、数据交换平台、机房等信息化基础条件,整合各类数据资源,统筹规划和推进智慧海绵城市建设,加强与已有、在建、待建系统间的功能接口设计和应用集成,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行业 信息化的资源整合与规模效益。
三、业务协同。着眼于构建现代城市综合雨水资源利用体系,加强工程顶层设计,明确不同城市雨水资源渗、净、蓄、用水各个环节、雨水资源企业与行业管理部门间、城市雨水资源与其他行业之间的业务协作,保证行业、企业间相关业务的协调联动。
四、标准统一。严格遵守终端设备、应用系统、信息资源、信息交换、信息服务等方面的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本信息化应用标准规范,保证信息高效共享和业务有效联动,形成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
五、架构开放。以保证系统可靠运行和持续发展为前提,采用开放式架构设计,满足业务功能扩展需要,加强与其他相关信息系统架构统筹协调和有效融合,共建共享相关资源。
六、智慧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根据《规划》要求,确定本信息化应用的建设目标如下:
(一)提升城市雨水资源体系监测水平
完善城市雨水资源收集和利用基础信息采集能力。在工程确定的示范区域内,城市雨水资源管控的基础信息(企业信息、从业人员信息、设备信息、管网信息、蓄水池信息等)采集入库比率逐渐达到100%。
完善城市雨水资源冬天监测体系建设。其中径流量、管网流量、设备功率、蓄水量、主要污染物监测等实现智能感知,智能设备的平均上线率应不低于95%。城市雨水资源管控的运行信息(包括运营计划信息、运营服务信息、设备运行信息和安全事故信息等)采集入库比率应达到100%。
(二)提升城市雨水资源企业智能调度水平。
实现智能调度、设备动态监控、调度计划的自动生成以及动态排班等功能。
建设有快速排水系统的,应全面实现快速排水系统与普通雨水资源管控的协调调度。
三、提升体验交互的信息服务水平
能够通过网站、移动终端、电子信息服务屏等多种渠道,为市民提供体验交互的信息服务。
已实现雨水资源管控各个环节的信息共享的,并为市民提供综合体验交互的信息服务。
四、提升行业监管水平
实现行业管理部门对城市雨水资源收集和利用基础信息以及运行状态信息的准确掌握,增强行业管理部门监管能力,促进运营管理范化。
实现对城市雨水资源数据资源的综合利用,增强行业管理部门对服务质量考核,发展水平评价、线网优化调整等方面决策的科学性。
五、提升安全保障水平
加强城市雨水资源相关设备设备及管线等重点设施的运行装填监测与安全防控。
增强城市雨水资源相关设备运行状态异常监测与预警能力,提升城市雨水资源系统应急反应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
有条件的城市应加强与其他城市客运方式指挥调度与应急处置系统的协调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