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开发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建设海绵城市能够解决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例如,消减雨水径流、雨水资源化利用、补充城市地下水、解决城市合流制溢流污染,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恢复生态廊道等。
建设海绵城市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保护原有水生态系统——最大限度保护原有河湖水系生态体系,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
运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留足生态用地,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积存净化。
恢复破坏的生态系统——对传统粗放建设破坏的生态给予恢复,保持一定比例的城市生态空间,治理水污染。
构建完善的排水系统——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构建完善的排水防涝系统,减轻暴雨和干旱对城市运行的影响。
具体措施包括下沉式绿地、屋顶绿化、渗透铺装、雨水资源化、雨水调蓄系统等。
水环境开发
海绵城市大尺度上讲就要合理增加湿地、水系的面积;修复河道、湖泊等自然水体。面对日益恶化的水污染,我们不仅要提高水系的洁净度,同时还要营造出生态、怡人、可持续的滨水环境。
海绵城市不仅解决城市的水问题,而且要为更多的生物提供栖息地,提高城市生物的多样性和连续性。城市的生物多样性的建立是指在满足城市安全、生产、生活等需求的前提下丰富生物种类,形成生态系统,其重要条件就是城市生态廊道。生态廊道包括水系蓝带和绿地绿带,其空间格局和连续性称之为生态廊道,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指标。
生态湿地:湿地可以逐步改善当地的生态系统,丰富其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自我更新能力、自我修复能力,形成和谐的自然生态景观。
生态河堤:生态河堤除了具有护堤抗蚀的基本功能外,还在生态系统的营造、增强城市的生态景观、滞洪补枯、调节水位、增强水体的自净功能、河流生物过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滨水景观:营造层次丰富的空间,通过促进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使滨水区重新充满生机与活力。为水陆交汇处的弹性生态系统打造独特的管理体系,实现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和谐共处。
河道调蓄:河道调蓄是指将河道水系作为天然的雨洪调蓄池,利用现状河道常水位与最高水位之间的调蓄容积削减洪峰流量,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基础设施:融入生态理念的滨水长廊,高架桥梁、自行车道、夜间照明等城市河道景观基础设施的建造,充分考虑到了动植物栖息地、提升水质、休闲空间等作用。
绿地系统设计
1.
城市绿地系统
植被是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改善区域小气候,对水文循环起到平衡作用,防止土壤侵蚀、沉积和流失,同时也是城市的重要景观,可以消弱城市热岛效应。
2.
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的建设有助于改善河区的水质和生态系统,丰富其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自我更新、自我修复能力,形成和谐的生态景观。
海绵城市新城市开发
国内目前所提倡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设计主要是在小尺度的社区、小区域建设和改造。
我们所打造的海绵城市新城,要打破传统的城市破碎化开发模式的弊端,以海绵城市设计理念为基础,融入与场地契合的新城市居住理念,确定城市的生态格局、产业功能,打造完全可持续的建筑和城市空间,创建人类友好型、资源有效型的城市社区。
海绵城市新城开发,能够创造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自然和经济财富,营造美好的当代生活空间,保证海绵城市新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
海绵城市新城——在一定区域内,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把区域内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破坏的恢复以及区城内社会经济发展与城乡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生态景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殷实、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态社区,最终实现区域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和高度统一。
海绵城市新城水系设计既能将雨洪转化为水资源对地表和地下水进行补给,提高城市的水资源总量,缓解生活和生产用水压力;又能增加水景观,提供更多亲水区域,提升周边土地价值;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动植物栖息地,丰富生物多样性,真正意义上实现区域的良性水循环,实现区域城市水系空间格局价值的最大化。
上一篇:透水砖-缓解城市内涝和热岛效应
下一篇:雨水收集系统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