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将至,城市内涝是东莞市民们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东莞市水务部门高度重视、扎实推进解决的重点工作。在第二十五届“世界水日”到来之际,东莞印发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进城市的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既减轻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干扰,也能显著增强城市防洪抗涝能力。
开展排水防涝综合规划
近年来,东莞市水务局通过开展排水专项规划、落实东莞海绵城市建设、督促指导镇街(园区)按照“属地负责”原则切实解决内涝积水点、牵头开展市区内涝应急工程建设和加强排水执法工作等措施,对内涝点进行逐步整治消除。
最新统计显示,东莞市区易涝点数量已经从2015年的39个下降到至今的20个,近三年来市区易涝点数量呈逐步减少的趋势。
在逐步推进全市内涝整治工程建设的同时,东莞此次在《意见》中提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将鼓励新建小区和公共建筑采用绿色屋顶、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技术措施,实现对雨水的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结合小区绿化和景观水体,建设下沉式绿地、雨水湿地和蓄水池,雨时发挥调蓄、旱时发挥绿化灌溉功能。
《意见》还明确,自今年起,以流域为基本技术单元,东莞将开展全市各流域分区的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用于统筹全市各流域的排水(雨水)防涝工作。逐步推进全市内涝整治工程建设,分期分批对排涝标准低、排涝能力严重不足的排水系统进行升级改造,率先完成新基河、新开河、下桥河等市区重要排水河道的综合整治。在相关新建项目中推行雨水调蓄设施建设,全面推广低影响开发建设,有效削减雨水地表径流。
重点推进示范区建设
所谓“海绵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意见》提出,将新建道路应结合红线内、外绿地空间、道路纵坡及标准断面、市政雨水排放系统布局等,优先采用植草沟排水。已建道路可通过路缘石改造、增加植草沟、溢流口等方式将道路径流引到绿地空间。自行车道、人行道以及其他非重型车辆通过路段,可采用渗透性铺装材料……
记者了解到,东莞相关部门将通过重点推进黄沙河流域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松山湖(生态园)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常平镇新城中心区、谢岗镇银瓶湖生态体验园和银山科技园湿地休闲区的建设,先行先试,不断总结示范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举措、技术手段、管理政策、融资模式等实践经验,用以指导全市海绵城市建设,打造“极具东莞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
上一篇:海绵城市新科技亮相
下一篇:深圳市海绵城市研究中心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