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住建局了解到,今年全市实施综合管廊12公里,中心城区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项目20个,未来的城区将能像海绵一样吐纳雨水。通过建设海绵型排水设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缓释和净化作用,缓解城市内涝,让城市告别“看海”。
人车流量大、老旧小区、易淹涝住宅区将重点改造
“我们路段(科苑南路)于5月底开工建设,预计将于6月底建设完工。此次建设的海绵城市,所有路段不用建设用沙,改用混泥土增强剂,水泥的使用量也比平时增加了三分之一。建设后的道路将具有吸水渗透效果,雨水将快速吸收至管网或地下植物根部。”施工方王经理介绍正在施工的海绵项目。
其中,科苑南路两侧由于人、车流量较多,且附近小区、学校、商铺较为集中,地下管网老旧,虽然每年都疏通地下管网,但是遇到大雨、暴雨时路面还是会有积水。而在城区中,这样的次干道积水路段不占少数。今年建设部门将结合城市绿道网、生态湿地、公园绿地等建设,构建市区绿色生态型海绵网络;依托城市道路的改造和建设,结合海绵型镇村、居住区、公共项目等不同层次类型的海绵体建设改造,形成一批海绵城市建设的示范节点;依托现有城市排水管网、排涝泵站等灰色基础设施的改造建设,推进城市绿地系统、河道水网等重要城市生态设施的优化和提升,完善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城市雨水吸纳和排除体系。
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将与棚户区、易涝片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民生工程紧密结合,不断提高民生福祉。并将结合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计划,重点推进易淹易涝住宅区的更新改造,在强化排水设施建设的同时,综合运用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手段,提高老旧小区的排水防涝能力。
增强排水防涝能力,管网建设改造同时进行
过去“重地上轻地下、重工程手段轻自然方法”等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忽视城市生态系统应有的吸纳、渗透、滞蓄等功能,城市基础设施不堪重负、建设维护成本日益增高、极端气候灾害应对能力不足,与国家、省有关海绵城市、绿色城镇化建设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一到雨季就‘看海’,往年夏天城区部分路段也屡遭这种尴尬。所谓海绵城市,就是能蓄水,也能排水,可以像海绵一样吐纳。”据市住建局有关人士介绍,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能力,是今年建设工作要点目标之一。城市中“灰色”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则是实现提高城市排水能力中重要的一环,今年将强化城市排水设施的建设,并依据易淹道路街巷分布情况,加强城市排水管网建设。
与此同时,将继续推进市区雨污合流管网的改造工作,打通排水系统的“卡口堵头”,加强城市排水防涝管理统筹。完善排水防涝管理协调工作,加强排水管网、河道水网管理的工作,综合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
小区地面、停车场、休闲广场今后也能“吸水”
许多市民并不知道,海绵城市中的“海绵体”,不单有生态绿地、小游园等天然“调蓄池”,还包括道路、广场等。“路面、广场可以经过透水铺装,设计植草沟等多种形式体现城市海绵部件建设。目前,济宁城区正推进海绵型道路和广场建设,提高城市道路广场对雨水的渗、滞、蓄能力。”据相关专家介绍,今后还要在建设技术和程序上加强指引,把海绵型道路广场的建设要求、技术措施等,落实到项目立项、规划许可、设计审查等各个环节;新建道路要因地制宜设置溢流式雨水口、植草沟等,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推广使用透水铺装系统,采用可下渗结构,增加透水性。道路配套绿地因地制宜配置雨水调蓄设施。城市广场建设可采用下沉式结构,有条件的要设置雨水调蓄设施;有序推进易淹易涝地区道路广场的海绵化改造,逐步实现雨水径流由“快速排除”转向“慢排缓释”。
目前,已有济邹路、任城大道部分路段等道路完成海绵城市道路总体建设,济安桥南路永基城东广场建设完成了“海绵吸水”建设项目;观音阁公园“海绵”项目正在建设中。而在未来,试点片区内的建设项目既有在在建建筑小区建设下沉式绿地、可渗透路面、绿色屋顶及透水性停车场等,设置雨水收集调蓄设施,对地面径流有组织地进行汇集与输送。还包括了采取截污等预处理措施,引入原有或新建绿地渗透、调蓄,将蓄积雨水用于小区内绿化浇灌。
什么是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向。使城市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