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贵安新区的若干尝试可圈可点。
行走在贵州省贵安新区的月亮湖公园,实际上是踩在了一块能吸水的大海绵上。公园的绿地看似平常,但在绿地下面数米深的地方,设置了蜂窝状的蓄水池,再加上步道和广场上的生态砂基透水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雨水收集系统。2015年6月,贵安新区获批成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以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为核心,探索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缓解内涝、节约水资源4个方面构建新区海绵城市系统。“如果做选择题,海绵城市建设无疑是一个城市生态长远发展的最佳选择。”贵安新区规划建设局副局长梁昌征说。
城市的下水系统,就像一块大海绵,“下雨时吸水、渗水、蓄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让城市在应对环境变化、洪涝灾害、生态发展方面,做到源头分散、能伸能缩、慢排缓释,释放出了强大的生态活力和生态调节能力。因为城市规划和自然规律完成了和谐律动、内在的默契,让城市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度、人的精神舒畅度等指标,不断提高。让居民切实感到了和谐的气息、文明的味道、精神的舒展。“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这当然就是人们期待的绿色城市、“幸福的家园”。
虽然这个“海绵体城市”会耗费更多财政投资,比如贵安新区海绵城市建设75个试点项目实际总投资为68.56亿元,因为通过这个投资,为城市“购买”到了一劳永逸、循环不竭的生态和谐,为居民安居乐业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设施的根基,创造出了人居环境的平和宁静,提升了当地的美誉度,提升了城市公共精神、文明程度。这个前瞻性的投资也真的是物有所值。让民众觉得幸福和谐,这是最有意义和价值的“民生投资”。
“海绵体城市”的好评如潮再次告诉我们,只要有笃实的生态敬畏感、绿色发展意识,面对各种功利化的诱惑以及好大喜功的行政冲动,就能不为所动、从容坚定、摆脱诱惑,让绿色规划常驻内心,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还是会想到“到城市看海”等雨季怪象,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地下设施老化等,但根本原因还是,这些年我们的城市规划,过分追求外表光鲜、形象光彩,而忽略了对城市生态、生态文明的敬畏和重视。过分放大地标建筑,而忽视地下管网建设。过分追求钢筋水泥、城市楼群的规划设计,而忽略了生态绿地、湖泊树木等绿色效应。形成了城市规划和设计上的舍本逐末。比如北京市的莲花桥常出现严重积水,“这里本来就是原来的河网,是相对地势低洼地段,在这样的地势情况下,又向下挖了一个下沉式的桥,使此地成为逢雨必涝的场所之一”。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史培军说:规划不尊重自然地理格局是城市受灾主因。城市固有生态受到了破坏,绿色效应从哪里来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筑八字方针“适用、经济、绿色、美观”。这个“绿色”,也就是要求城市规划和设计要遵循生态规律,打造深厚的生态文明。这是城市发展的根本,也是公民幸福的根基和保障。
因此,更多地方不妨多借鉴贵州的“海绵体城市”的理念,努力将绿色规划,融化到每一个发展细节,并用这种可持续发展理念消除各种急功近利、铤而走险的做法。将生态文明落地、落实、落小:考虑外在形象,更关注生态形象;关注政绩需要,也要尊重自然规律。努力通过生态性的规划,留住城市固有的生态结构、自然环境、原貌风貌等自然性元素,创造“相看两不厌”的默契、安静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