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城市是海绵城市?“在西北这样一个严重缺水的地方,建设‘海绵城市’是让城市回归自然的一个主要途径:城市下雨的时候就吸水,干旱的时候就把吸收的水再‘吐’出来,使水源得以涵养,使田园得以保存,使生态得以循环。”陕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西咸新区管委会主任江泽林如是说。
绿线蓝线:山水格局下的城市底色
您听过耕地保护的“红线”,但却不一定了解,在这道红线之外,西咸新区还有文物“紫线”、生态“绿线”和水体“蓝线”。这一道道的彩虹线画在西咸新区的山水格局之间,如同一道生态屏障,保护着这座城市的生态底色。
仅仅三年的建设,生态就成为西咸新区聚集人气的一大法宝:晴暖的冬日午后,在占地8506亩、水面面积1391亩的沣东沣河生态景、在18.65公里长的秦汉渭河生态景观带、在空港曹参、萧何景区、在泾河崇文塔景区,逃离城市的人们在这里与自然亲密接触,周围的村民们在这里轻松休闲。
为了保护好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西咸新区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城市功能配套等建设都严格遵循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等水生态敏感区,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西咸新区设定了文物‘紫线’、生态‘绿线’和水体‘蓝线’,以法律形式确保城市的绿色基底,为海绵城市提供生态保障。这不仅满足了生态环保建设的需求,也有效解决了西咸新区人口承载和资源节约之间的矛盾,让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军说。
在遵循已有的山水格局、历史文脉的前提下,西咸新区采用现代规划理念,要打造一座“核心板块支撑、快捷交通连接、优美小镇点缀、都市农业衬托”的现代田园城市,第一步便是对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形成的水体破坏进行生态修复,先后启动了区域内渭河、沣河、泾河综合治理工程,使其恢复行洪、蓄水等生态功能。与此同时,河流沿线建设生态景观廊道、湿地公园,延长城市绿线,提高对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了城市与自然的互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在探索新型城镇化的道路上,西咸新区将绿色作为城市底色,通过河流治理,让城市变成可以自由深呼吸的“海绵”。
海绵城市:让城市把雨水“吐”出来
走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的街道上,不仔细看,道路两侧精巧的设计就会被人们忽视。这其实就是一个特殊的雨水收集系统:道路两侧都建有下凹式绿化带来接收雨水,地下面铺上沙石,雨水经过“收、蓄、渗、排”的过程,通过植物吸收净化,渗入土壤补给地下水;未下渗雨水排入蓄水槽,方便干旱时对植物或景观的补水,从而实现雨水的“慢排缓释”,70%的雨水可以收集利用。对传统绿化带进行设计改造,既美观又实用,使其发挥多重效益。
海绵城市最大的特色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西咸新区在城市建设中率先从提升城市排水系统的功能入手,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除市政道路,沣西新城的雨水收集四级系统还包括小区内部、景观绿地和中央雨洪系统,通过这四级系统的协作,最终实现雨水综合利用。“在沣西新城市中心,利用古河道的低洼地带,规划建设了贯通城市的绿廊,并将中央雨洪系统植入城市绿廊,整体下穿城市道路,构成海绵城市体系。大雨时如果雨水来不及在路边花坛和绿廊收蓄,就会通过排水管进入中央雨洪系统,形成串联的湿地系统。”负责雨水综合利用方案的沣西新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副部长邓朝显介绍说。
与看不见的地下雨水利用系统相比,家住同德佳苑小区的李女士从没有想过自己住的保障房也能如此“先进”,这里的房子都是绿色建筑,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小区还专门建了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雨水收集利用等等。“现在海绵城市就是我的家,你看我们小区还建有生态滤沟和雨水花园,节约水资源还能美化小区环境,夏天小区到处是绿色,特别漂亮。”
陕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西咸新区管委会主任江泽林说:“在西北这样一个严重缺水的地方,建设‘海绵城市’是让城市回归自然的一个主要途径:城市下雨的时候就吸水,干旱的时候就把吸收的水再‘吐’出来,使水源得以涵养,使田园得以保存,使生态得以循环。”
三分“天下”:合理控制开发强度
如果深入探究西咸新区的土地利用,您可能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秘密”:在88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三分之一的面积用于城市建设,剩余三分之二的面积都是农田、生态用地等禁建区。
控制开发强度,已成为西咸新区所有建设者的共识。为保障城市能够“呼吸顺畅”,西咸新区在城市建设中严格限制城市不透水面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