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出现了一边喊渴、一边内涝的现象,暴雨一来,城市变成了“大海”,马路变成了“河道”。国际著名水文气象专家林炳章曾指出,城市内涝的原因是:城市发展太快,把雨水要渗入的草地、水沟全部变成了硬化的马路,小区里的绿地也硬化成了停车位,雨水无法渗入到地下。“这个问题很可怕,应该引起重视。”林炳章表示。而恰恰也是这些城市,枯水季节严重缺水。如果整座城市能像一个巨大的海绵体,水多时把水吸收、缺水时把水放出,就能有效化解这种尴尬局面。因此,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建设海绵城市,即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将城市河流、湖泊、地下水系统的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结合起来,让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干旱的时候再把吸收的水“吐”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海绵城市旨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大城市径流雨水源头减排的刚性约束,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建设生态排水设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有效防止城市内涝、消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4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同年12月,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三部委联合启动了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工作。
在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桃花源里的城市——常德,早在11年前,就开始了如何让水资源在城市生态循环的探索。常德多水,水系是城市的灵魂,水流动起来,城市就有了活力,就有了灵气。作为桃花源里的城市,水更应该是这座城市的灵魂。在很多细节里,人们能看到常德建设“海绵城市”的超前理念和实践。让急匆匆的雨水变害为宝,让硬邦邦的城市温润柔软,早就是常德全市上下坚持不懈的追求。
常德市是湖南省最早取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等创建成果的城市,同时也是全国建设海绵城市行动最早、力度最大、成效最为明显的城市。“创客”之市确有独到别致的示范作用,会让更多的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
为做好海绵城市试点工作,常德市聘请中规院专家指导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方案,计划2015年 2017年在市城区重点开展41.21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示范,投入资金266亿元,重点实施10类134个建设新建改造项目。湖南省财政、住建、水利部门和有关专家审查常德试点方案,一致认为方案客观可行。试点方案一是可操作性强。该方案符合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要求,符合常德市城区实际,工艺先进、技术线路合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二是有组织保障。常德市政府已成立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亲自挂帅;市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建立联动机制。三是有制度保障。常德市出台了《常德市人民政府关于稳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制订了《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筹措了海绵城市建设补助奖励资金,并制订了《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财政补助奖励办法》。四是有财力保障。2014年,常德市城区共完成一般预算收入92亿元,是湖南省除省会长沙市外市城区财政实力最强的地级市之一。每年市城区可安排用于城市建设的财力超过80亿元,加上财政可融资和可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城建资金超过80亿元,可保障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程项目的资金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