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现有城市问题提出的,目的是解决环境与建设之间的矛盾。”旨在缓解城市内涝、实现雨水净化利用的海绵城市将在未来三年内驶入快车道。但值得关注的是,海绵城市建设并不是盲目的工程堆砌,而是能够最大程度协同发挥的生态修复系统。
城市“内涝”甩锅给暴雨还是规划:
入夏以来,多地遭遇暴雨,不少城市再次凸显内涝困境。而近日出现的强降雨以及随之而来城市内涝,或将倒逼海绵城市建设提速。
内涝是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所遗留下的历史欠债。当然,城市频频内涝不能把“锅”都甩给暴雨,城市规划建设也是关键影响因素。由于早期城建资金不足,城市发展对基础设施的不重视,造成排水系统建设相对滞后。而传统城市的建设模式,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这不仅仅将原有的蓄水排洪模式打乱,大片不透水的城市地表进一步阻隔了雨水的快速下渗,形成地表径流。
一方面,近一半的城市水资源短缺;
另一方面据住建部对全国351座城市统计发现,超过60%的城市发生过内涝。而以顺应自然的方法排水防涝,用绿色理念系统地修复水生态,成为中国城市雨洪管理的一大趋势。其中,建设海绵城市,是谈及城市内涝治理时被频繁提及的“药方”。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措施,增设下凹式绿地和植草沟等,减少雨水流入下水管道的水量,从而减轻管网压力,此外也可减缓热岛效应和雾霾的影响,对水质改善起到作用。
上一篇:海绵城市优势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