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把雨水的管理与利用列为90年代污染控制的三大课题之一,修建了大量的雨水池用于截留、处理或利用天然地形以及人工设施渗透雨水。目前,已形成了比较成熟和完整的雨水收集、处理、控制和渗透技术以及配套的法规体系,成为国际上雨水资源利用技术最为先进的国家之一。
最基本的雨水利用单元是居民住宅。德国居民住房多为单门独户,其雨水利用也较为方便。家庭雨水利用的一般模式是首先将屋顶雨水通过雨漏管进行收集处理,然后通过分散或集中式过滤除去径流中的颗粒污染物,再将过滤后的雨水引入蓄水池贮蓄,最后通过水泵输送至用水单元,一般多用于冲洗厕所或灌溉绿地等。此外,家庭屋顶花园雨水利用系统也比较普遍,它是削减城市暴雨径流量、控制非点源污染和美化城市的重要途径之一,也可以作为雨水集蓄利用的预处理设施。
第二种雨水利用的典型区域是城市居民小区。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是1990年代开始在德国兴起的一种综合性雨水利用技术。该技术利用生态学、工程学、经济学原理,通过人工设计,依赖水生植物系统或土壤的自然净化作用,将雨水利用与景观设计相结合,从而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与统一。其具体做法和规模依据小区特点而不同,一般包括屋顶花园、水景、渗透、中水回用等。此外,一些小区开发出集太阳能、风能和雨水利用水景观于一体的花园式生态建筑。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曼海姆Wallstadt居民小区。Wallstadt居民小区的雨水通过具有一定造型的地面宽浅式沟道流入明渠。明渠模仿天然河流修建,局部地段建有涌泉或造型建筑物,渠边种植水生植物。明渠底部采用防渗处理,以保持稳定的水面,若水量过大,会自动溢过防渗层补给地下水。
第三种城市雨水利用的典型对象是大面积商业开发区。德国有关法律不但规定受到污染的降雨径流必须经过处理达标后排放,而且规定新建开发区必须考虑雨水利用系统。因此,开发商在进行开发区规划建设时,均将雨水利用作为重要内容考虑,尤其在大面积商业开发区建设时,一般开发商都结合开发区雨情水情,因地制宜,将雨水利用系统作为开发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柏林的坡斯坦广场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坡斯坦广场是东西德统一后开发兴建的欧洲最大的商业区,总投资约为80亿德国马克。由于柏林市地下水位埋深较浅,要求商业区建成后既不能增大地下水补给量,也不能增加雨水排放量。为此,开发商对雨水利用采用了如下方案:对适宜建设绿地的屋顶全部建成绿色屋顶,利用绿地的滞蓄作用滞蓄雨水,一方面延缓径流的产生,起到防洪作用,另一方面增加雨水的蒸发,起到增加空气湿度、改善环境的作用;对不宜建设绿地的屋顶,将屋顶雨水通过雨漏管并经过滤后引入地面蓄水池,构造水景观。 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地势北低南高,年降水量800毫米,年内年际分布都比较均匀。德国河流众多,水资源丰沛,虽不存在水资源短缺问题,但为了维持良好的生态与环境,德国政府不仅制定了严格的法律和法规,要求对污水进行治理,同时还要求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雨水利用的研究与应用。
上一篇:高水平规划助力海绵城市建设
下一篇:海绵城市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