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扩张使老的工业厂房建筑夹杂在新建成的区段中,显得格格不入,城市规划也有意识地将老的工业区向新兴工业区或郊外转移。许多工业厂房建筑因此开始丧失物质功能,被长时间地被空置、遗弃,日渐破败,成为城市环境建设的负担。随着“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双修”的推行,越来越多的旧工业用地得到治理、更新和再利用,单一的厂区景观逐步改建为多样的城市特色景观和宜人社区。
工业厂房进行“海绵化”改造,在改造过程要求尊重自然发展,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在设计中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实现场地材料的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和废弃物,并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
其中,高效率地利用雨水,减少水资源消耗是凸显“海绵化”改造的重要手段,也是生态原则的重要体现。通过雨水利用,解决大部分的景观用水,甚至能够完全自给自足,实现对城市洁净水资源的零消耗。在设计中,回收的雨水不仅用于水景的营造、绿地的灌溉、还用作周边建筑的内部清洁。
三种类型厂房海绵化改造特点:
“大工厂”——大型工厂由于一些特殊原因主要分布在河流、港口等城市主要水系附近。如何保留水的元素,重新利用已经被挤压和掩埋的自然水系,已经成为该类工厂海绵改造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
“中工厂”——让区域“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是其海绵改造的重要作用。结合竖向及地表径流分析,合理布置相关的海绵设施是其改造的重点。
“小工厂”——在花园中办公,“包袱”变财富,雨水花园为城市“解渴”。如何将一个个小的海绵细胞扎实落地并实现其雨洪调蓄功能是其改造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