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建设和开发设计中,如何解决雨水问题,一直都是设计者重点考虑的,如果城市能学会“呼吸”,不仅解决了积水问题,还可以将这些雨水再利用。近日,记者了解到,早在2016年,青岛就顺利通过住建部组织的竞争性评审,成为全国唯一入选地下管廊和 “海绵城市”的双料试点。如今,青岛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作为青岛市辖区内第一个全域通过“海绵城市”实施方案评审的区域,高新区一直非常重视,目前“海绵城市”建设计划完成率达到了88%。到2030年,80%以上建成区将控制高新区75%的年径流总量。今后,高新区将继续合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推出合理措施。
首个海绵小区明年竣工
中欧国际城位于高新区火炬路上,它是一个包括住宅、商业、产业的多类型项目。早在2015年开工时,这里就相当重视园区的绿化、水循环工作,完美契合了“海绵城市”理念,这也是高新区第一个践行“海绵城市”理念的住宅区,预计明年8月就可以正式竣工。近日,记者来到中欧国际城看到,这里的不少住宅区项目主体已经建成。 “按照规划设计,我们这里都将以‘海绵城市’体系要求来做。 ”中欧国际城绿建设计师姜静说,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他们还要考虑多方面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积水。为此,他们还在设计建设过程中做了多方面的工作。首先是设计上就要考虑到泄水问题,其次是选用材料要符合标准,最后在施工方面也要严格落实,这样才能保证最后达到“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
小小透水砖有着大用途
“现在为了方便施工,园区内都修建了水泥路面,到时候这些路面会全部整修,铺设这种会‘呼吸’的透水砖。 ”姜静说,到了下雨天,雨水通过这些透水砖块渗透到地下,并通过管网进入蓄水池进行统一的收集、净化。净化过的水再返回管网,可以用来浇灌植被、清洁小区等。目前试点地块的蓄水池有138立方米,可以储存地块内3天的降水,该系统的建设将大大提高雨水利用率,城市也可以减少在灌溉、清洁等方面的水资源投入,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同时,园区内这种“海绵城市”的创建,还有利于缓解城市内涝和热岛效应、吸减噪音。绿地和花园等配套设施在辅助建设“海绵城市”同时,对住宅环境也会起到美化、调节作用,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将会更加美观、舒适。
把雨水收集起来再利用
在“海绵小区”建设方面,“留下”的雨水要用到渗井、雨水桶、下沉式绿地、雨水收集池等,渗井的主要作用是把下雨时小区通过绿地、沟渠蓄积的水留存以便渗入地下,以此来补给地下水。雨水桶安置在住宅楼下侧,主要用来收集屋面雨水。除了以上措施外,小区内还将设下沉式绿地蓄水池。下沉式绿地一般比路面低20厘米左右,内部种植耐涝植物,绿地周围不设路沿石,下雨时可以让雨水直接汇到绿地中,形成一个短时间的湿地,下沉式绿地可以设置雨水出口,将收集的雨水直接导入雨水收集池中,用于小区绿化浇灌等。如雨水过大来不及渗入地下,可引流到路旁的湖中。湖底清淤后铺设块石,然后在湖内种植睡莲等水生植物,并放养观赏鱼,起到净化的作用。此外,在管网、河道、水系及内涝、防洪治理方面,将结合黑臭水体的整治,实现雨污分流,进行生态修复。“比如小区内有些道路经常有短时积水的现象,那么我们会在涝点附近修建一座调蓄泵站或者调蓄池,将涝水收集起来,然后再排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姜静说。
“海绵城市”完成率达88%
近日,高新区建设局规划设计管理处处长王健告诉记者,高新区一直坚持生态发展道路,如葫芦巷生态整治工程充分展现了超前的环境整治理念,截至目前区内已完工海绵项目8项,海绵达标面积总计5.55平方公里,在建海绵类项目9项,占地约5.35平方公里。作为青岛市辖区内第一个全域通过“海绵城市”实施方案评审的区域,高新区完成了如市民健身中心等一系列大型海绵类公建项目,“海绵城市”建设计划完成率达到了88%。按规划,至2030年,80%以上的建成区将控制高新区75%的年径流总量。由于高新区大部分为盐碱地,绿化带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排盐碱措施。“我们根据当地情况需将排盐碱措施与下凹绿地进行结合,设置了下凹绿地的区域,隔盐碱层的稻草改为透水土工布,碎石层也加厚至50公分。降雨时将充分利用雨水下渗稀释地下水盐碱度,降低土壤含盐量,改善绿化生长条件。 ”王健说。